发布时间:2025-10-15 18:13:12    次浏览
王鹏自由艺术评论人几年前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个小故事,据说798某机构邀请了一位台湾的僧人看展,当陪同人员问询那位僧人对展览的感受时,僧人很平静地回答说他只是看到了一堆画布,除此之外,没有看到其他的什么。自从大约2008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的阶段性热潮过去以后,我越来越少地走进798艺术区,甚至越来越少地看展览,我周围的朋友大概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大概就如那位台湾的僧人所讲,每次受邀看展也好或者自己主动去看展也好,除了一堆画布以外,确实很难看到些别的什么。久而久之,我越来越找不出什么理由再去看展,时间长了对展览的期待也越来越淡薄,出于一个艺术爱好者的习惯,可能长时间不去看展会导致心理空虚或者是在谈论艺术的时候缺乏了素材和谈资,于是,我还是会选择隔一阵子去一趟艺术区,去之前做好功课,向好友们打听好哪家画廊在做哪个有意思的展。可是几年下来,几乎所有的展览仍然没有突破你的期望预期,不进步就是在陈旧。我发现每次去看展的期待值一直在下降,从以往带着对艺术的崇敬之感去朝圣,到后来寄希望于发现些让自己心灵有一阵小激动的感受,再到后来从某些作品最基本的语言里找点刺激,以至于到最后这种刺激都很难找到了。既使在798里面名号响亮的几家大画廊在做的无非就是一些小清新加小时尚加小做作的质感作品,让人寻不到任何价值线索,展览越来越被局限于架上绘画,因为好卖,对作品的解释往往都是自说自话,丧失大思考的创作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白鼠,因为营养不良而越来越虚弱,把病态当美感没问题,可是要病的伟大并没有那么简单,艺术家的路子越走越窄,作为先锋前卫的当代艺术画廊丧失了它应有的实验性。看展的时候,我们往往寄希望于从作品当中寻找到些什么,新鲜的、不同的、有高度的、合理的美或者力量。其实,这是一种艺术爱好者极具道德感和自我尊重的合理心态,无可厚非,可是,画廊小姐谈论艺术是为了销售,圈里圈外的人谈论艺术是为了卖弄,评论家谈论艺术的时候也在出于各种考虑左右平衡。当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高谈阔论却不得不过滤掉他眼前所有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在强行赋予艺术价值,这是一种类似道德上的尴尬和考问。艺术永远存在批评,事实上,艺术那点价值就是从小心翼翼的批评中提取的,优秀的艺术家对批评的重视远大于对待自己的创作。现在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恭维的花样越来越多,艺术的品质却越来越差,曾听到某资深人士说起现在的艺术圈最不缺的就是艺术家,最缺的就是观众,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画廊为了销售都在编故事,画廊小姐们编故事的能力大概是她们能否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的基本功,画廊主和艺术家会轻率地把作品的质量归咎于商业和市场,他们看上去义正词严,理想主义跃然脸上。任何的市场行为都是从生产开始,由消费结束,从这个角度上讲,艺术对于市场而言和一般商品并没有多大区别,“业内人士”都在强调艺术和艺术行业的特殊性,艺术和艺术行业的确有其不同于一般商业的特殊性,它所涉及的市场因素较为复杂,它本身的创作因素也需要和它面对的市场因素合理对接。而事实上,除了商业与生俱来的利益侵略性和片面性以外,“业内人士”也在抹杀艺术的特殊性而让艺术变得平庸,快速和廉价让人放弃了所有的态度,却制造了无数的投机,对于经营者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把个性化的艺术作品纳入必须由共性才能支撑的市场行为当中去的能力,艺术应该被看到的恰恰不是那一堆画布,而是画布以外的分量和价值,其实,任何的市场都可以和谐,不和谐的只是人心罢了。展览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组织形式,展览是艺术生态的源头,无形当中,我们看展的感受直接关联了艺术生态的种种,包括市场。“快”和“廉”不应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慢”和“贵”才是艺术应有的品质。缓慢是一种奢侈,缓慢意味着很多,能够让人放缓脚步看展的社会,是高贵的社会。